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

歷史-史前時代


1.十三行文化主要分布在台北、新竹以北地區

2.西拉雅平埔族為拜壺民族

3.馬卡道族主要分布在高雄及屏東丘陵平原地區

4.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命名與高山族之泰雅太魯閣族有關,分布地區主要在花蓮一帶

5.根據邵族的口傳歷史,祖先為追逐白鹿而來,定居於日月潭,在2001年時邵族發動正名運動,因為「杵音之舞」、特殊的捕魚方式以及「拜公媽籃」等特殊文化,從鄒族中區別開來,成為第十族,為邵族。以往分布地在日月潭的水沙連,在921大地震之後暫時居住於台北市明水路。邵族的每戶人家,都有一只祖靈籃,一般通稱為公媽籃,內盛祖先遺留下來的衣飾,以代表祖靈之存在(夫妻擔任過豐年祭爐主後,妻子之服 飾亦被供奉在公媽籃內)。分家之時,公媽籃中之服飾成為分割的最重要對象。拜公媽籃是邵族主要的宗教及巫術的呈現對象及方式。凡是族中之重要祭儀,諸如播 種祭、狩獵祭、拜鰻祭、豐年祭等,都以公媽籃為供奉的對象,族人備酒、飯、糕等為獻品,用以祈告祖靈。這種敬祀祖靈的「公媽籃」崇拜方式,不見於台灣其他 原住民族群,這也是邵族得以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群中獨立一族的最主要特徵。「舂石音」是最具特色的文化風采,更是豐年祭儀中最重要的一部份,當族人在頭人家舂起石音時,正是邵族豐年祭的前奏。「舂石音」的由來係邵族人以前住在Tarinkwan舊社時,水稻種植於Lalu的週邊,族人將稻穀從Lalu運回Tarinkwan,將稻穀曝曬,然後 去殼,邵族人去稻殼的方法是由婦女用木樁在石塊上槌打稻穗,因各家各戶同時槌打去殼,造成部落叮叮咚咚的聲響,後來族人覺得合乎音感,且相當悅耳,就發展 而成了「舂石音」。邵族有豐年祭,這可能是和鄒族混和的原因之一。有人認為邵族是生番,也有人認為是熟番,清代政府認為是化番(熟化之生番)。

6.賽夏族矮靈祭在新竹苗栗地區每兩年舉辦一次。

7.分布在屏東地區的高山族主要為排灣族。

8.羅東名稱源自於噶瑪蘭族語中的猴子。平埔族馬卡道族在屏東某處聚集地稱為佳冬。清朝時此地為鳳山縣六根庄。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,以台灣閩南語茄苳(katang)與日語「佳冬」發音相近,易名為「佳冬」,設置「佳冬庄」。台中沙鹿拍瀑拉族則稱為沙漉。在台中建立大肚王國。

 9.居住於台灣東部的原住民族以阿美族人口數最多,在每年七、八、九月固定舉行豐年祭。

10.八部合音為布農族。

11.賽德克族為霧社事件的主要參與民族。賽德克族因語系差異後從泰雅族獨立正名為賽德克族,而現太魯閣族於日治時期歸依為賽德克亞族之一群,兩族有共同的起源與文化,但後卻因地域問題分道揚鑣。

12.牡丹社事件與排灣族有關。佐久間左馬太參與攻打牡丹社,日本遂決定啟用他擔任總督。佐久間在任內不斷地對原住民用兵,其有名的「五年理蕃計畫」,以北討泰雅族,南撫布農族為原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